耿志成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
2012年2月9日,據來自秦皇島最新一期環渤海地區動力煤價格指數權威統計顯示,該地區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779元/噸,連續第13周下降,累計降幅達到74元/噸,降幅累計接近一成。同品種市場動力煤交易的實際中準價格水平降至775元/噸,低于“電煤”最高限價水平25元/噸。
據來自秦皇島海運煤炭市場的數據,2月8日秦皇島港的煤炭庫存已經達到了793.5萬噸的較高水平,開始影響秦皇島港的煤炭裝卸,“疏港”已經在所難免,市場動力煤價格將面臨更大壓力。
冬季本是用煤高峰,價格理應上升,供應當然趨緊。然而去冬今春連續仨月有余,煤價一反常態不升反降,至今仍處下降通道,難言見底。從港口到用戶煤炭堆積如山,以至于壓港壓庫現象發生,其中原因早已超越“供需雙方價格博弈、用戶采購不積極、進口煤洶涌而來以及水電豐與枯、元旦春節兩節疊加”等簡單的表面原因。在用煤最旺季節,煤價連續走低實乃預示著更加深刻的經濟問題。
現有產業結構下的煤炭需求
能源與動力主要包括煤炭、電力、石油等,是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基礎;以能源動力高消耗(俗稱高耗能)為特征的基礎原材料工業,如鋼鐵、化工、建材是大多數傳統產業生產、加工所需的原料;能源動力和轉化而來的高耗能產品既支撐了我國下游經濟的房地產、基礎設施、一般制造業的發展,其本身也是國民經濟增加值的重要來源。發達國家也需要能源與動力,但是他們大約只有30%左右的能源動力用于工業生產,其余均用于居民消費和第一、第三產業,而我國約70%左右用于工業生產。
在2008年以前,以上三個層次的產業產品,除供國內消費,還大量出口,制造業產品大量出口,依舊不能消納基礎原材料的產能,迫使基礎原材料也大量出口,最多一年出口鋼材達到7000萬噸之多,相當于俄羅斯的全國年產量,即便如此,依舊不能完全消納能源與動力中的煤炭與焦炭等產品,我國當時焦炭出口1400萬噸/年左右,約占全球貿易量的50%,直至2008年我國煤炭也一直保持凈出口。
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,出口受阻,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為支撐,部分產品轉向國內消費,國內的消費繼續拉動能源動力產業繼續保持旺盛,保證基礎原材料產業繼續以較快速度發展。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成為這兩類產業之產品的最終消費領域。
早在2008年之前,因國內供應緊張,已經開始全面限制高耗能產品出口,并鼓勵煤炭等能源產品進口,到2009年我國從煤炭凈出口國反轉為凈進口國,當年凈進口超過1億噸,成為世界煤炭進口大國之一,2011年以約1.8億噸的進口量成為世界第一煤炭進口大國,加之國內占世界煤炭總產量45%,約35億噸的煤炭生產,我國煤炭需求數量之大由此可見。亦反襯我國高耗能產業、產品的產能之巨。
2008年之前,我國產品供應國內國外兩個市場,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,國際市場起伏波動。為了應對危機,國內市場在政策作用推動下,繼續保持較快速度發展,是由產業結構和產品特征決定的,煤炭產能必須繼續保持擴張。進入2011年,隨著國家刺激經濟政策的逐步退出,從下半年開始,下游煤炭需求明顯放緩,此前對煤炭產能的需求拉動滯后效應還未結束,煤炭產能短時間相對過剩開始顯現,價格下降成為必然。
煤價下跌具有長期性
1、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再判斷
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,在各國政府迅速采取財政與貨幣政策手段后,一度經濟有較大起色,對世界經濟將出現“L、U、V、W”等各型走勢的預測,也逐漸趨于樂觀,部分人為“V”型翻轉而歡呼。筆者當時認為,這次金融危機始發于美國,“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”是美國人自己定義的,并非外人強加,既然是“百年一遇”,那么在上次發生時,是餓死人的,這次怎能輕易結束,短期內真正的“V”型翻轉很難出現。后來所謂的二次探底、歐債危機無不是明顯例證。毋庸置疑,在今后較長時期內,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。
2、傳統產業產品消費低速增長
煤炭支撐的基礎原材料產業,產品以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為主要消費對象。高速擴張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,能夠有效帶動基礎原材料和煤炭產業發展。然而卻同時帶來能源消耗高、環境污染重,特別是資源供應緊張、物價上漲快等負面影響。放慢基礎設施建設、進行房地產調控與降低經濟發展速度、著力促進現代服務業、文化傳媒業、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高產出低能耗的新的協調發展思路浮出水面。
3、未來國內經濟發展速度
近期工信部公布“十二五”工業發展速度確定為11%,根據經驗計算,GDP增速不到8%。財政金融貨幣等政策將圍繞該速度指標確定。在現有經濟與產業結構和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下,保持以上經濟發展速度是合適的。對傳統產業包括煤炭的產能釋放形成壓力。
4、雙重作用預示房地產調控不會放松
當前房地產調控手段主要有三項,一是提高貸款條件,二是行政限購,三是加大保障房建設,其目的主要是抑制投資性和投機性購房需求,滿足合理居住需求,使房價回歸到合理水平。
根據觀察和分析,以上組合政策,已經把我國房地產市場在調控的客觀效果上分化為兩類,一類是以北京通州為代表的中低端房產,隨著投資性和投機性購房需求的擠出,以及合理住房需求部分向保障房轉移,房價開始明顯下降;而諸如北京中心區、別墅、風景區住房等高端房產,房價降幅較小。高端房產降價幅度小的原因是限購造成需求嚴重不足,有能力購買高端房產的人士基本都在限購之列,擁有高端房產的業主不可能以中低端房產價格出售房產,高端房產進入有價無市階段。
房地產調控的效果可以說超過預期,中低端房產降價再輔以保障房建設,可以有效地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,高端房產被束之高閣,一來可以有效維持資產價格,避免美元走強之后抄底中國優質廉價資產;二來可以限制高端人士套現甚至轉移資金出境,減緩從2011年9月開始的美元外流。
一舉多得的房地產調控,沒有后退的必要,傳統產業發展必然減速,煤炭需求縱然不下降,增速也將放緩,促使煤價下降。
煤炭價格下跌趨勢已經建立,國內外諸多因素預示短期不易反轉,煤炭行業將步入周期性收縮階段,煤價下跌具有長期性。
資料來(lai)源(yuan):華夏(xia)時報